穿汉服打卡景点、排队抢购盲盒、在沉浸式剧场当“主角”、为一场烟花秀跨城奔赴……这些看似小众的爱好,正以破竹之势“出圈”,成为主流文化现象,当代年轻人的生活,早已被各种新兴潮流“占领”。
从马面裙配运动鞋成街头标配,博物馆文创冰箱贴卖到断货,连奶茶杯都印上了敦煌壁画,“国潮”已从服饰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数据显示,2023年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,预计2028年将超3万亿。
中国国朝经济市场规模,图源:艾媒数据中心
而“情绪消费”更是一路狂飙——48.7%的Z世代坦言,买谷子(二次元周边)、捏解压玩具、看治愈烟花,都是为了“对抗焦虑”,2024年“谷子经济”市场规模已达1689亿元,同比暴涨40%。就连传统景区也玩起“黑科技”:洛阳老君山用全息投影演绎神话,淄博红叶柿岩打造360°旋转水上舞台,游客直呼“震撼到心灵”。
2018-2029年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
这届年轻人,太会“玩”了!但仔细看,这些潮流背后,根本不是“瞎折腾”,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和生活态度的“无声宣言”。
他们用消费投票,表达文化认同。穿汉服不是cosplay,而是对“老祖宗审美”的骄傲;买非遗文创冰箱贴,不止为装饰,更是把故宫藻井、三星堆青铜器“带回家”的仪式感。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郑茜所说:“国潮的底层逻辑,是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自信。”当李宁带着“中国李宁”登上纽约时装周,当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票房杀进全球前五,谁还敢说中国年轻人只追“洋潮流”?
他们用体验破圈,重构生活意义。 年轻人挤爆沉浸式剧场,不是为了看戏,而是为了“成为戏中人”——在《花见小馆》里当律师辩论,在《玩家TheLost》里解谜逃生。这种“参与感”,恰恰是对“996麻木生活”的反抗。就像深圳骑行爱好者说的:“骑行不是为了赶路,而是为了吹散加班压力,重新看见城市的美。”甚至有人专程去浏阳看烟花,只因“升空的刹那,所有焦虑都消散了”。这哪是消费?分明是给自己的情绪“充电”!
他们用创新融合,打破圈层壁垒。潮流文化早已不是“小众自嗨”——故宫联名彩妆、敦煌主题奶茶、AI设计汉服……传统文化被注入科技与时尚基因,吸引着圈外人“入坑”。就连老字号也玩起跨界:北京前门的亿兆商场转型租售新中式服装,月销10万还供不应求。这种“排列组合”式创新,让非遗不再“老气横秋”,反而成了年轻人眼里的“新酷符号”。
但狂欢之下,也有人质疑:国潮是否只剩“贴标签”?情绪消费会否变成“智商税”?对此,我想说—— 何必苛责!当年轻人愿意为文化买单、为情绪投资,恰恰说明他们正在寻找生活的“锚点”。与其嘲笑他们“人傻钱多”,不如看到:正是这些“不实用”的消费,让传统文化活了,让城市有了温度,甚至让中国经济多了“青春韧性”。
年轻人的潮流,从来不只是“跟风”。它是文化自信的觉醒,是生活态度的表达,更是时代活力的注脚。当汉服走进日常、非遗变身“顶流”、烟花治愈心灵,我们看到的,不仅是一个个爆款,更是一代人对“美好生活”的定义权。
(本文部分数据及案例引用自公开报道,仅代表作者观点)